当长江里的 “微笑天使” 化身绿茵场的灵动精灵,江苏城市足球超级联赛(苏超)正用一场场充满生态温度的赛事,书写着体育与环保的奇妙联动。以长江江豚为原型设计的吉祥物 “豚宝九游体育官网”,不仅带着云锦织造的祥瑞纹样亮相南京主场,更与南通城市 IP “蓝叒叒” 共同推出联名文创,让濒危物种的保护议题在年轻球迷中掀起热潮。这场跨越水域与草皮的对话,正在重新定义体育赛事的社会价值。
一、从江豚跃动到云锦华彩:当非遗技艺遇上生态守护
在 2025 年 7 月 5 日南京对阵苏州的苏超赛场上,吉祥物 “豚宝” 身着南京云锦研究所定制的马甲惊艳登场。这件以金线与桑蚕丝交织的非遗服饰,不仅通过 “福纹”“花卉纹” 呼应赛事对 13 支球队的祝福,更以圆滚滚的版型贴合江豚憨态可掬的形象。设计师李争透露,采库锦工艺的运用,让传统技艺与现代体育精神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—— 正如球员在规则中追求突破,江豚保护也需要在传承中创新路径。
这种跨界碰撞并非偶然。南通推出的 “蓝叒叒” 系列文创同样令人眼前一亮:会踢球的毛绒玩具、印着带球狂奔图案的联名 T 恤,将江豚保护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。这些产品的热销,印证了年轻群体对生态议题的关注正在从 “被动接受” 转向 “主动参与”。

二、绿茵场上的绿色革命:苏超如何玩转生态体育
苏超的环保实践远不止于文化符号的创新。徐州主场通过电子票务减少 2 万张纸张消耗,80 辆新能源接驳车构建零碳交通网络,配合畜牧养殖项目的核证减排量抵消,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省级足球联赛。无锡赛场推广的可降解垃圾袋,更让垃圾清运量减少 70%,印证了 “无痕观赛” 并非口号。
材料科技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。扬子石化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人造草坪,让球员脚感接近天然草皮却减少擦伤风险;超轻高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应用,使护具重量减轻 30% 的同时提升 50% 回弹率。这些化工领域的创新,正通过体育赛事的平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。
三、数字时代的生态叙事:从 1249 头到全民参与
在赛场之外,苏超正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传播网络。当南京长江段观测到 20 多头江豚组团 “春游” 的画面通过直播镜头传遍全网,观众们惊喜地发现: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从 2017 年的 1012 头增至 2025 年的 1249 头,5 年增幅达 23.42%。这种数据的可视化呈现,让环保成果变得可感知、可传播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赛事衍生的 “二次传播” 效应。球迷们在社交媒体发起的 #江豚守护挑战 #,通过短视频记录观赛时的环保行动;徐州主场的碳中和证书在朋友圈引发的 “绿色打卡” 热潮,让生态理念突破赛场边界,渗透进日常生活。正如一位年轻球迷在论坛发帖所言:“当我穿着‘蓝叒叒’T 恤为南通队加油时,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江豚保护的一份子。”
四、从赛事到生活:构建人豚共生的未来图景
这场生态体育的实验,正在催生更深远的社会变革。苏超与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合作推出的 “观赛赠认养” 活动,让球迷购票即可认养江豚鱼苗,将观赛热情转化为直接的保护行动。而徐州 “绿色体育名城” 的建设目标,更将赛事经验延伸至城市规划 —— 从奥体中心的光伏屋顶到社区的江豚主题科普馆,生态理念正在重塑城市肌理。
“体育不应只是胜负的较量,更该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尺。” 赛事运营方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未来苏超将探索 “生态积分” 制度,球迷通过垃圾分类、绿色出行积累的积分可兑换江豚保护纪念品,让每一次观赛都成为生态教育的契机。这种将环保行为游戏化的设计,或许能为破解公众参与度难题提供新思路。
当 “豚宝” 带着云锦纹样在草皮上跳跃,当球迷们身着 “蓝叒叒” 文创为球队呐喊,苏超正在证明:体育可以是撬动社会变革的支点。这场跨越物种、文化与科技的对话,不仅让濒危江豚的保护议题走进大众视野,更勾勒出一幅人、自然与体育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。在这个意义上,绿茵场上的每一次奔跑,都是对生命共同体最生动的诠释。